?
本報訊 今年以來,泉港區自然資源局堅持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目標,勇于突破工業企業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產權利益分配復雜、資金投入不足等瓶頸問題,全面構建起以政策創新為引領、以激勵監管為抓手的低效用地盤活利用新體系,走出一條存量土地“增效賦能”的特色發展之路。
——釋放政策紅利,推動盤活流程“高效化”。先后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業產業區塊線劃定等3個專項規劃編制和中心工業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后龍鎮區等3個重點改造片區控規編制;針對部分工業項目因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的基建手續不全、無法辦理產權證等,在全省率先出臺《泉港區工業(倉儲)用地盤活利用實施意見》,創新性地簡化補辦登記手續。對于擬保留的建筑,經房屋安全鑒定和消防安全評估合格后,即可按現狀審查并出具聯合審批意見,直接辦理不動產登記,為后續轉型發展掃清制度障礙。
創新建立“限時獎勵”機制。土地使用權人在提交方案后,3個月內完成審核可按應補繳價差的70%繳費,6個月內完成則按80%繳費。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企業主動性,實現了從“要我盤活”到“我要盤活”的轉變,有效破解了資金投入不足的難題。試點工作啟動至今,已完成9宗低效用地閑置廠房處置,盤活用地753畝,廠房面積約6.8萬平方米。針對改造項目中常見的邊角地、夾心地等難以獨立開發的零星土地,允許其以協議方式供應給主體項目,將“零碎地”有機整合為“有用之地”,提升土地整體利用效率和項目可行性。
——堅持創新驅動,推動土地利用“集約化”。該局打破傳統用地功能單一的局限,允許宗地內部分工業用地改變為商業服務業用地,并明確規劃條件和產權登記,推動土地功能復合利用,試點區域內土地平均價值提升100%。
同時,強化部門協同,優化分階段開展房屋安全鑒定流程,對申請“工轉商”的項目,直接按新用途進行房屋安全鑒定,作為后續人防、消防等審批的依據,避免材料重復提交,審核時長縮短約30天。建立嚴格的監管倒逼機制,要求土地使用權人與屬地鎮(街道)簽訂投資監管協議,明確產業業態、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關鍵指標;加大聯動執法力度,對擅自改變用途等行為堅決查處。
——聚焦多元共贏,推動土地價值“高端化”。積極響應國家試點政策,研究出臺區級實施意見,并迅速將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實效。目前,全區已列入“工轉商”盤活利用計劃并啟動前期工作地塊50宗、面積79.83畝,已完成審核4宗、面積48.84畝,其中,1宗已重新簽訂出讓合同并已補繳出讓金364萬元,其他的“工轉商”項目也在加快推進辦理中。
將低效用地的盤活與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緊密結合。通過規范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指標,引導土地資源向高效益、高產出的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傾斜,以騰出寶貴的發展空間。同時,將低效工業用地的盤活納入城市更新的整體框架,通過混合開發、功能提升,促進產業“退二進三”,改善城市面貌和功能,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優化布局,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力和吸引力。據初步統計,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土地畝均稅收將提升300%以上。
■ 蔡紹恒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