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沙 平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的“哈尼梯田”,是聞名世界的一大奇觀。法國國際知名導演、影視自由攝制人楊·拉馬曾把“哈尼梯田”詩意、形象地稱之為“大地雕塑”。此后,“大地雕塑”也就成為了“哈尼梯田”的代名詞。
元陽縣共有38萬人口,哀牢山貫穿全縣境內,山上共有梯田19萬畝。“哈尼梯田”并非哈尼一族所獨有,而是共同聚居于哀牢山上的哈尼、彝、傣、壯、苗、瑤、漢等七個民族在上千年的漫長歲月里共同建造出來的,因為哈尼族人口占其中一半以上,他們開墾梯田的歷史最悠久,梯田最多,耕作水平最高,故統稱為“哈尼梯田”。
由于哀牢山上遍布著大面積的原始森林,在這里,從河谷的平原到高山之巔落差達2000米以上,河谷的高溫把紅河、藤條江的水分大量蒸發升空,水蒸氣在半山區受到冷空氣的冷卻后,形成了終年繚繞的云霧,在高山區則凝聚為雨水,常年飄灑在原始森林中,被森林吸收、貯存,形成了無數的溪泉、瀑布和龍潭,構成了這里特殊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自然奇觀。
1300多年前,哈尼人從大西北遷移到這里來后,他們首先就是在千山萬嶺中挖筑水溝,把潺潺流下的山水悉數引入溝中,遇到深澗老箐他們就用竹子、棕樹鑿成澗槽凌空引水,這樣的澗槽可以長達數十里不斷,遠望如長蛇在山間蜿蜒。遇到巖石,他們就架起柴火把巖石燒紅,再潑上冷水使其炸開,使水能夠流過。元陽哀牢山上的4600條水溝,就是這樣通過上千年來人們千辛萬苦的勞動建造而成的,它凝聚了哈尼和各族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哈尼人都在水溝之下安寨定居,在寨下面建造梯田,水溝就沿寨或穿寨而過,解決了人們的飲用和洗滌后,哈尼人還利用水溝流經村寨的有利條件,在村寨下方建起水碾、水磨、水碓等生活設施,使水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然后再把溝水引入到了寨子下面的梯田中。哈尼人在這一方山水中自己創造出了一片世外桃源,它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所不同的是:梯田多了一份人向自然挑戰的精神!正是憑著這種精神,他們通過艱辛的勞動,把蠻荒山嶺,變成了人間的世外桃源。
“哈尼梯田”有三大特點:一是面積大,往往都是上萬畝梯田連成一大片,極為壯觀。二是層數多:最多達3000多層,從山腳鋪排幾乎到達山頂。三是坡度陡:層與層間的坡度一般都在20度至30度之間,最陡的竟達70度,形成了幾近垂直,極為壯觀的“天梯”。谷底平原上江河湖泊的水經過蒸發化為了原始森林上空的雨水,雨水經過水溝流入梯田,再通過千層梯田,這些水又終歸流入了江河湖泊后又蒸發升空,如此反復循環,生生不息,“哈尼梯田”形成的這種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系統,堪稱世界農耕文明史上的奇跡!它所呈現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湖泊的這種“四步同構”的農業生態系統,是中外任何地方的梯田都無可比擬的,也正是中外人士紛紛慕名而來游歷、探訪的重要原因。
“哈尼梯田”,可謂氣象萬千,變幻無窮——
晨曦初現之時,紅河谷中升起的濃霧緊鎖大山,須待紅日高升后濃霧才會散開,梯田才會露出它的容顏。這時候,梯田里似撒了細金碎銀,光華灼灼;哈尼山寨也掀起了它神秘的面紗,那些蘑菇房也被陽光打理得一片金黃,上面升起了縷縷的炊煙。那千年梯田順著山的脈勢,披掛在或陡或緩的山坡之上,層層疊疊橫躺于天地間,片片相連上萬畝,層層相疊數千臺,以磅礴而孤傲的氣勢展示著自己最廣闊的精神空間,云霞和彩霞在梯田上穿梭,陽光和雨露在梯田外徘徊,哈尼人和耕牛在梯田中勞作,山泉和時光在梯田間潺流。夕陽西掛之時,天上仙山瓊閣,神女執拂,梯田里輕風微瀾,金蛇狂舞,天上地下,七彩繽紛……梯田就是這樣在不變的時空中,每天都在變化著永恒的生命,展現著自己最奇麗的壯美。而季節和莊稼在梯田里不斷更新,梯田的色彩也就隨之而不斷變幻:春夏時節的梯田,宛如鋪上了一層層綠色的地毯,漫山遍野,層層盡染,充滿了勃勃生機;秋天則稻浪滾滾,滿山金光燦爛,一派豐收景象;到了冬天,哈尼人將收割后的稻田翻犁平整后泡上水,撒殖浮萍,這時就滿山水波蕩漾,像一面面銀盤鑲嵌于半空,正午陽光下閃閃的波光竟能刺得人睜不開眼,而那層層梯田排水口跌宕下來的水簾波光粼粼,恰似無數的小瀑布掛在高高的田埂之上,可謂田疇一片,瀑布萬千……
2013年,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云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是第一個以民族名稱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而它的申遺成功,其意義不僅僅限于中國又增加了一處世界遺產,更在于它是中國農耕文化典型的代表作。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對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評語中寫道: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現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系統符合世界遺產標準,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復雜的農業、林業和水分配系統,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經濟宗教體系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
哦!哈尼梯田,你是無字的書、無聲的畫、無盡的歌、永恒的詩。

官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