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鄒政生
作為我省共同富裕試點縣,今年以來,上杭縣錨定“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協同推進”目標,創新探索“共富林場”發展路徑,通過“龍頭企業+國有林場+合作社+農戶”多維聯動,推動白砂和康共富林場實現“不砍樹也致富”的綠色轉型,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林業共富樣本。
激活林地“沉睡價值”
在白砂鎮和康共富林場林下種植基地,嫩洋村村民羅昭輝的身影穿梭在苗木間——他正查看骨碎補苗的生長情況。“以前這片林子就是‘守著綠不見利’,現在流轉給共富林場種黃精、骨碎補,我們以林地入股當股東,租期30年,收益由村集體統一分配,算下來我家每年能增收5至6萬元!”他的話道出了當地農戶的心聲。
目前,嫩洋村已有多名村民參與林地流轉,全村流轉面積超3000畝。這片“生金”的林地,由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福建和康藥植科技有限公司主導運營,通過“國有林場提供空間、合作社整合資源、企業輸出能力、農戶參與分紅”的聯動機制,讓原本零散的林地變成了“共富資產”。
筑牢農戶“增收底氣”
“我們先把村民的零散林地‘化零為整’,組織大家以林地入股成為‘股東’,再和企業簽種植訂單,相當于給農戶上了‘雙保險’。”白砂鎮上早康村黨支部書記嚴金傳介紹,福建和康藥植科技有限公司不僅提供種苗與技術指導,還與種植戶簽訂“保底收購合同”——市場價高于保底價時,溢價部分的80%返還給種植戶,真正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在這一機制下,農戶的增收渠道被全面拓寬:既有林地流轉的穩定租金,又能通過參與種植、管護、采收等獲得勞務收入。“土地流轉+務工收入”的雙渠道增收模式,讓越來越多農戶嘗到了“靠綠致富”的甜頭,村集體經濟也隨之被激活。
破解林業“發展瓶頸”
共富林場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的硬核支撐。福建和康藥植科技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深度合作,針對蕨類藥材“成苗難、長勢慢”的行業痛點開展技術攻關,最終將育苗周期從8年縮短至1年半,成活率從30%提升至85%,還拿下三項國家發明專利。
“以前種藥材是‘靠天吃飯’,現在有了科技支撐,我們種得放心、收得安心。”當地種植戶說??萍嫉淖⑷?,讓林下種植從“看天收”轉向“靠技增收”,為共富林場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延伸綠色“共富鏈條”
如今,白砂和康共富林場的示范效應正持續釋放。通過租賃國有苗圃建育苗中心、流轉林下空間造示范基地,每年為國有林場增收超300萬元;帶動全縣12個村、500多戶農戶發展骨碎補、淫羊藿等林下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8000余畝,培養本土種植技術能手200余人,形成“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輻射格局。
從種苗繁育到標準化種植,再到精深加工與品牌銷售,一條完整的綠色產業鏈正在閩西大地上不斷延伸。上杭縣以“共富林場”為抓手,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共同富裕試點縣建設交出了一份“生態美、百姓富”的優異答卷。

官方二維碼